人勤地生金,熟土繪幸福。為補產“種植空窗期”,仁懷市積極探索“高粱+”輪作模式,全力推進高粱收割后的20萬畝閑地擴種規模,使“冬閑田”變成“增收田”。
走進仁懷市喜頭鎮中心村高山娃娃菜種植基地,翠綠鮮嫩、錯落有致排列在田間的娃娃菜映入眼簾,每一株都精神抖擻、長勢喜人。這是喜頭鎮嘗試“高粱+娃娃菜”種植的第一年,為了確保該輪作模式的成功,農業技術指導人員時常深入田間地頭,幫助農戶解決娃娃菜種植難題。“我們種植娃娃菜,政府免費給我們發放種子、肥料,還有技術人員給我們培訓,種田越來越省心。”喜頭鎮中心村村民周武滿意地說。
高山娃娃菜種植周期短、效益高,于是喜頭鎮今年積極引導農戶發展了“高粱+高山娃娃菜”輪種模式?;夭捎?ldquo;公司+合作社+種植大戶+農戶”的經營形式,搭建了產銷平臺,并與公司簽訂了娃娃菜定價收購協議。讓“閑田”變“良田”的同時,還保障了農民的“錢袋子”。“秋收之后,不少田地處于閑置狀態,我們采取“高粱+娃娃菜”輪種模式,實現了一地多用、一地多收,不僅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,增加農民增收,還能改善土壤,為來年的糧食種植打下更好的基礎。”仁懷市喜頭鎮中心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王旋說。
據了解,仁懷市喜頭鎮在全鎮7個村種植了娃娃菜4000畝,共計為農戶免費發放育苗850萬株、有機肥40噸。高粱和娃娃菜輪作,從時間上可以播兩期。娃娃菜畝產14000斤左右,高粱畝產700斤,高粱和娃娃菜兩種農作物的輪作,加起來一畝地能有7000多元的收入。12月,喜頭娃娃菜就將進入全面采收期,預計可為600余戶農戶增收1200萬元。
管護的同時,搶種也在進行。在仁懷市高大坪鎮水堰村已完成高粱收割的高標準農田里,旋耕機在田間地頭轟鳴不斷,村民們運苗、挖窩、放苗等有序進行,奏響了青菜移栽“進行曲”。“高粱收了之后就種青菜,一年下來有七八千元的收入,這個輪作模式還是不錯。”仁懷市高大坪鎮水堰村村民肖三容笑著說。
為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率,今年,高大坪鎮水堰村把閑置的100畝高標準農田利用起來,在高粱收獲后接著栽種青菜。“粱菜輪作”模式將原來的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,增加了農作物產量。“我們之前都是種一季,今年嘗試“高粱+青菜”輪種,讓村民們冬天也有錢賺,來年也有收成。”仁懷市奔達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連枝說。
如今,“高粱+”輪作模式已成為高大坪鎮水堰村穩糧增收的致富“法寶”。今年,水堰村利用冬閑田種植了蔬菜250畝,覆蓋村民1000余人,高粱和輪種的蔬菜預計帶來效益75萬余元。“‘高粱+’輪作是我們村的重要項目,通過多元化種植,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,增加了村民的收入,我們還計劃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,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,讓更多的村民受益。”高大坪鎮水堰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羅發祥說。
近年來,仁懷市立足土地資源稟賦,引導農民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,發展“高粱+”輪作模式,促進農業豐產、農民豐收。據統計,今年仁懷市利用“高粱+”模式種植農作物面積達20萬畝。其中“高粱+蔬菜”種植10萬畝,分別種了豌豆尖3.8萬畝、榨菜2.5萬畝、娃娃菜1萬畝,其他類蔬菜2.7萬畝;“高粱+油菜”種植面積10萬畝。